众创空间发展状况,问题及政策建议
众创空间发展状况,问题及政策建议-凯发官方网站
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自国家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以来,推进众创空间建设已成为国家层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全国众创空间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一系列“双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众创空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车库咖啡、创新工场、创客空间、天使汇等各具特色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截至2016年9月,全国已有众创空间3155家,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
3.运营模式多元。随着国家“双创”工作的不断推进,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服务核心价值开始逐步凸显,产生了不少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文化,集聚融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国内众创空间可根据业态和商业模式分为产业服务型、联合办公型和创业社区型。产业服务型众创空间以为x-lab、创新工场、36氪、车库咖啡等为代表,包括投资驱动型、培训辅导型、活动聚合型、媒体推广型等,主要针对创业企业的成长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孵化和培育企业,通过提供创业服务来获取利润,其核心业务为孵化企业,为企业提供创业指导、培训、投融资、技术对接等服务,增加创业成功率,并通过股权投资回报获得收益。联合办公型众创空间以we work、soho 3q、优客工场等为代表,通过共享公共空间和设施,实现办公空间的租用时段分散化,在降低创业者办公成本的同时,营造能够与不同团队或个人进行互动的工作社区,其核心业务在于通过场地租金实现盈利。创业社区型众创空间以创想家社区为代表,围绕创业者学习、创业、居住、社交、消费等需求,通过完整的社区功能配置,提供一体化的创业和生活服务,其侧重点在于营造集成化的创业生态,以社区服务的收入来弥补创业投资短期回报的缺乏,让创业、生产、生活和消费形成营收平衡的闭环。
二、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内的众创空间建设伴随着“双创”浪潮进入繁荣期,各地诞生了一大批各种性质和主题的众创空间,但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创投环境趋冷,众创孵化空间地库、孔雀机构、mad space先后倒闭,而上海、杭州以及二三线城市部分众创空间也陆续停止营业,众创空间自身运营的问题逐渐暴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利模式不清晰。众创空间在国内兴起时间较短,在盈利模式上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目前收入主要包括政府资助和工位租金、创新创业和配套服务费、股权投资等。与传统孵化器相比,众创空间低成本的特点决定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办公场地的提供,其工位租金收入相对较低,且入驻的创业团队和企业一般处于创业前期,容易出现资金问题,难以为众创空间提供稳定可观的租金收入;创新创业和配套服务费则主要包括会员费、课程辅导培训费、广告与活动策划费等,服务费用收入与众创空间掌握的创业资源质量和活动组织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少部分优质众创空间具备持续收取服务费用的能力;股权投资具体包括直接投资、与风投合投、用物业使用权或产权来置换创业者股权等,但股权变现难度大、回款周期长,难以成为众创空间的稳定收入来源。目前,我国多数众创空间盈利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和工位租金为主,处于入不敷出阶段,在政策扶持期勉强维持生存,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
2.优势特色不明显。众创空间的核心在于提供全要素、专业化的创业服务,打造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近年来众创空间行业的快速发展,开始出现泡沫化倾向,众创空间数量增长迅速,但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众创空间发展模式雷同,未能充分体现核心优势特色,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产业服务型众创空间因服务形式多样,目前已涌现出3w咖啡、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飞马旅、柴火空间等特色明显的众创空间,但大多数众创空间仍缺乏宏观布局思路,处于抄袭和模仿阶段,提供创业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质量亟待提升。联合办公型及创业社区型众创空间大肆“跑马圈地”抢占发展先机,在老旧厂房、闲置楼宇改造方面进展迅速,但工作重点仍聚焦硬件,在创业氛围的营造及创业资源的整合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且联合办公型及创业社区型众创空间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创业活动频繁、创客聚集度高的地区与城市,未形成跨区域的连锁品牌,规模效应尚未显现。
3.产业结合不紧密。建设众创空间的最终目标在于培育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其发展模式和定位应充分结合所在城市和地区的产业基础及要素禀赋,特别是产业布局与规划。多数众创空间建设时注重运营模式的选择而忽略产业领域的选择,导致不能契合各地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目前,国内众创空间主要聚焦互联网、教育、医疗、智能硬件、金融、文化创意等轻资产领域,与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深度不够,缺乏面向地方主导产业垂直化细分领域的专业众创空间,总体上对当地优势产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部分地区众创空间专业化能力不足,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主要提供工位、网络、会议室,缺少公共实验室、科研设备,导致入驻项目以电商服务型项目为主,呈现出简单集中而非思维聚合的特点,难以提升创业团队的创新裂变能力,无法吸引从事高成长性研发的团队入驻。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盈利模式不清晰、优势特色不明显、产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众创空间:
1.加快推进众创空间盈利模式市场化。尽管众创空间具有部分公益属性,但本质是商业运作平台,必须有市场化的盈利模式来支撑其发展壮大。一是鼓励运营主体以自有场地进行众创空间建设并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进一步强化项目孵化服务,在减少短期资金压力的同时通过长期股权收益实现盈利。二是引导办公场地的提供方以股权的形式投入到众创空间的管理中,从而降低众创空间物业成本。三是推动众创空间兼并重组,加快形成品牌辐射和规模效应,并鼓励传统孵化器将众创空间作为孵化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整合。
2.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差异化专业化发展。随着众创空间行业的不断发展,提供基础的创业服务及创业资源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众创空间必须进一步凸显自身的特色优势,通过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供给,才能实现生存及发展。一是引导众创空间加快与研发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成果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为入驻团队及企业提供良好保障和有力支撑。二是优化众创空间建设布局,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业化众创空间倾斜支持,尽量避免同一区域内众创空间的无序引入和同质化建设,防止过度稀释现有创业资源。三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围绕优势技术领域,挖掘现有资源建设众创空间,推进空间内部企业的业务对接,构建闭环的创业生态圈。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本篇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下一篇:没有了